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团在田间地头书写乡村富民产业的青春答卷

![]() |
博士团在雅沙村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单位供图 |
7月16日至20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辉教授带队,雷雨亮副教授、研究生等20名师生组成的“红色+”博士团赴吉首市开展乡村富民产业暑期专业实践活动。博士团先后深入马颈坳镇、太平镇和默戎镇的10个村,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230余份。
聚焦发展痛点,走村入户听民声。“别说留人才,现在留住人都难!”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道云谈道,湘西州农业农村局与博士团举行专题座谈会,双方积极探索产业壮大路径,构建乡村富民产业新矩阵。在夯古村,合作社林桦艳在碎片化的山地上种出了“名堂”,通过村集体流转1000余亩土地建设起了种植基地,2024年产出40万余斤桃子,山地不是“劣势”,找对路子就能变成“特色”。
在调研中,雅沙村高标准农田“建得起管不好”的困境急待解决,茶群村“种养结合”集体经济分红与人口流失土地撂荒的矛盾日益突出,排杉村受自然条件制约产业发展呈现出“靠天吃饭”的特征。“小板凳”上有“大门道”,从长桌围谈到田间地头,博士团倾听基层诉求与困惑,努力把“急难愁盼”清单变成“产销两旺”景象贡献青春力量。
锚定产业壮大,寻方问计解民忧。“我们博士团要从专业视角,立足当地实际,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助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雷雨亮谈道。隘口村黄金茶产业从千亩标准化茶园到洪莉茶舍的直播场景,从苗家文化节引流到“购旅一体”产业链构建,进一步展现“文化赋能+品牌增值”的融合活力。
面对山区农产品“销售半径窄”的共性问题,博士团提出“短视频营销+产业链延伸+专业渠道合作”的组合策略,为夯古村水果种植园、太平村蔬菜基地等合作社进一步拓宽思路,破解“丰产不丰收”的难题。墨戎镇的“文化+产业”融合实践同样引发深入探讨,在龙鼻嘴村、翁草村等地,博士团重点剖析了“村集体+文旅”分红机制,“白叶一号”茶园联合原生态苗寨的茶旅融合路径,针对品牌辨识度低、市场渠道窄等短板,给出“强化地理标志认证+打通高端商超”的建议。同时,博士团走访吉首市众诚农牧科技公司,就“企业+农户”养殖模式的优化升级进行深入交流。
踏寻红色足迹,凝聚共识育新人。“通过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产业融合、强化示范带动等多路径,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的乡村产业在湘西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博士团团长聂挺说道。湘西州博物馆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级综合类国家二级博物馆,博士团通过红军用过的马灯、写满批语的文件手稿等重温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对湘西地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有了更深的情感认同感。铭记是最好的祭奠,践行是最好的传承。刘辉结合馆藏史料,对湘西红色历史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并精辟点出八面山从“匪患险地”到“避暑热土”的巨变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从战场到热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的艰苦奋斗成就如今的美好生活。
博士团沿着乡间小道,足迹遍布田埂地头、农家院落,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热土。吉首市因地制宜的振兴探索极具启发性,博士团系统提炼田野智慧,梳理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和方法,形成理论支撑与实操方案,推动农业经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把论文写进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方案里。(王江 杨爽 朱晨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